|
| 叩拜 2025-1-2 景会游客 |
| 2024-12-28 |
| 2024-12-28 |
| 2024-12-15 |
| 上香 2024-12-11 曹璐 |
| 2024-11-25 |
| 2024-11-25 |
| 2024-11-24 |
| 2024-11-2 |
|
|
|
尼泊尔佛教艺术:释迦牟尼像 |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5-04-19 18:21:46 点击:421 次
|
尼泊尔释迦牟尼像
14~15世纪尼泊尔释迦牟尼像,头宽脸圆,眉目慈蔼,袈裟表面光滑无纹,只在领口、手腕和近脚踝处施以凸起线阴刻花纹,薄而贴体,尽显布料之下躯体起伏的作法,反映尼泊尔造像在呈现人体结构上的高超技巧。
此件大黑天面具呈现了不同于闲静的尼泊尔风格,头戴五叶宝冠,赤髮上冲,佛眼圆睁,宽额丰颐。额头眉心正上方另有第三只眼,嘴唇微启露齿,以嵌银方式表现眼珠与牙齿。其造型孔武、威严,带有强烈的镇慑感及护法神为捍卫佛法而应有伏诛一切鬼魔的气度。
尼泊尔是佛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即诞生于迦毘罗卫的蓝毘尼(今洛明达)。尼泊尔国土面积不大,且多为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连不丹、锡金,西南连接印度,北与西藏接壤。
释迦牟尼出生于迦毗罗卫国皇室,为迦毘罗卫国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太子出生后其母摩耶夫人七天后便去世,转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自幼通达五明、四吠陀、文武双全,相貌英伟。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不贪恋世间上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出游城之四门,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行者后,深感人生苦痛与无常,十九岁便萌出家修道之志,自脱衣冠为沙门。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便是尼泊尔佛教史的开始。
造像风格 受印度笈多王朝影响
佛教在尼泊尔经历了荣枯兴衰的漫长岁月,此地曾是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联繫的枢纽,也是佛教文献和梵文作品的宝库,尼泊尔佛像对于我们瞭解古代印度及西藏造像艺术的源流占有十分重要的关键。尼泊尔周围群山环绕,阻碍着与周围国家的交往和联繫,这种封闭式的地理环境进而影响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的独立发展。
尼泊尔造像主要为纽瓦尔人,故风格多受印度笈多王朝影响,纽瓦尔人聪明勤劳,擅长建筑、雕刻、铸造等技艺,他们使用铜、木、石等多种材质制造佛教造像,尤其对铜有着特殊的喜爱,视为神圣之物,境内山多地少,矿藏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喜好,因此他们很早就掌握了炼铜技术,在造像表现上以金铜造像为主,金铜造像又称鎏金铜造像,它是先用铜铸或铁打成像,然后鎏上黄金,金光闪闪,超凡脱俗,由于铜质造像多数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所以流传后世的数量最多。
佛教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宗教,据官方统计,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八,而印度教的人口接近百分之九十。尼泊尔是一个神灵世界,寺庙比民宅多,僧人比俗人多,宗教派系林立,造像表现多以密教题材为主,造型复杂,装饰繁褥,女性特徵明显。史载,阿育王曾携女儿访问过蓝毗尼和加德满都谷地,当时这位印度统治者为传播和保护佛教所立的石柱(今天在尼境内已有发掘出土)。从此以后,尼泊尔佛教在历代王朝的扶持下持续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精湛工艺 完美地掌握身形比例
门德扬拍卖公司董事长陈国恩表示,尼泊尔造像艺术之所以在佛教艺术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完美的掌握了造像的身形比例,透过工匠精湛的工艺手法,将造像本身内在的悲悯和外在的身体结构、体态的协调,细腻且完整地结合。由现代审美观看来,尼泊尔造像的内敛气质、优美身姿的刻画令观者感到舒服恬静,是最符合当代美的艺术风格。
尼泊尔造像艺术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溶进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现在越来越多的收藏家认识到了尼泊尔佛像艺术的重要性,它具有形式美、工艺美、内涵美,还有其历史特殊性,由于尼泊尔佛教艺术对西藏艺术影响甚深,有着宗教传承的延续性,更为现今收藏界所注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