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域莲音的博客
我喜欢寺院里晨钟暮鼓,喜欢听和尚们喃喃地念经,那声音如海潮一样律动着我的心,催生出无限的波涛。尽管我不信佛,但佛家的思想我还是喜欢的,尤其是佛家告诉人们做善事,多积德,图个好报,对人对已都是有好处的,我也经常把这种思想带到现实中。
近些天,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件,一些无端的猜疑让我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我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一时难以自拔,甚至对一些人产生了怨恨。我以为自己无欲无求,只想做善事,图个好报,为自己积点德,却不料风波平地起。我无法把握事态的发展,只想到寺院求得心灵的解脱。
这天正是上香的日子,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烧香敬佛,跪拜顶礼,祈求观世音降福给他们。在众多的人流中,我发现更多的人是跪拜财神,他们虔诚地祈求菩萨给他们带来财富,消除灾祸。真正想安宁的人怕只我一个人吧,或许有而我不知。大厅里只有一个小和尚值班。问他寺院的住持去处,答曰:“有事出门。”只一句便不多言。我也无心再问,免得无趣。就随便地观赏,细细揣摩佛的形态,慢慢地猜测佛的思想。
“哎呀!”。一声尖叫,打断我的思路。原来一位老妇人在过门槛的时候不小心扑倒在地上。跪拜的人们发出一阵惊呼,却犹豫不决,无一人敢上前去扶起老人。我能理解人们的心情,不是不扶老人,只是担心万一老人有个闪失,被老人的孩子讹上自己,遭罪破财且不说,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会接踵而至。在现实社会,这样好心不得好报的事情还少吗?
我看到老人想站起来却有些吃力,便一边慢慢地往老人跟前走,一边作激烈地思想斗争。我还没有走到老人的面前,那个小和尚旋风一样地冲了过去,扶起了老人,轻声细语地安慰她。庆幸的是老人没有什么事,谢了和尚又去拜佛了。目送着老人走进大厅,我冲着和尚笑笑: “您又积了德了。”
小和尚看看我,念了声佛号,轻声地应答:“不思善。” 我诧异极了,这是什么理论?不思善,难道思恶吗?小和尚见我愣在那里,还是轻声细语:“如果老人在你的面前跌倒,你如何想呢?“ “我当然想积点德,做点善事,扶起老人。”
他摇摇头:“我没有这样想。” 我更加诧异:“你不是已经把她扶起来了吗?” 他微微一笑:“对,我是扶起来了,但我没有目的。我没有考虑什么,不思善恶,没有索取,没有牵挂,只是想扶起来而已。” 围观的人们静静地听着我们的对答,若有所思。我慢慢地品味和尚的话,忽然明白了他的意思。佛教是讲究因果报应的,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和尚所说的善,是相对恶而言,是有条件的。我国古代的《三字经》开头便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和尚见老人摔倒,没有任何思考就扶起来,是人的本性的表现,是超脱恶的,是出自本心的。
我想起了电影电视上有些镜头:英雄要是救了人,事后总是要说:我当初是想起了某某的事迹,鼓舞着我去救人。后来有一个导演觉得这不真实,就改成这样:英雄救了人,有记者询问他当时的想法时,英雄只说一句话:“什么也没有想,只想救人。”这部影片我忘记了,但这句话我却深深记住了,因为我觉得这才是英雄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使然。看见老人跌倒而想积德抱起扶起老人的,是自私;如果为行善而扶起老人的,是做事讲条件。不管人们怎样想这样的人,我都要称赞他们的,因为他们不管怎么想都在做好事。
然而,真正思想领域的高人还是那个小和尚,他扶起老人只扶起老人,别无他求。佛家时常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要人们选择天堂和地狱。我想,天堂与地狱既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行为的归宿。这一切都没有人为我们安排,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经常看到那些善男信女们到寺院来对财神顶礼膜拜,可扶起老人的却只有小和尚,且做到了行善而不思善。
我是凡夫俗子,心灵难免会受到尘世的污染,讲究知恩图报是正常的。小和尚的一句“不思善”,使我跳出了迷津,心胸豁然开朗,把事物分为善与恶,执着好的一方,抛弃恶的一方,会使人产生迷惑;只有离开这种相对认识的逻辑思维分别心模式,从内心纯真的自性出发,才能了解真谛。坛经讲得好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我明白先前之所以会引来无端的烦恼,是因为自己虽标榜无欲无求,却没有真正的去做到无欲无求。而那不带任何目的、不图任何回报的去行善,才是善的至真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