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资料图)
佛学新闻
文:魏德东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到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最终实现了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范式转换。
不谋而合的是,最近10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界努力倡导的一个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称之为“宗教市场论”,其核心就是“宗教供给而非宗教需求对宗教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宗教工作的重点是改善宗教供给而非盲目抑制或扩大宗教需求,堪称宗教学界的供给学派,也可看做是宗教工作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先声。
中国经济供给遇到的主要挑战是结构失衡,简单说就是低档产品的供给过剩,中高档产品不足。与此不同,中国宗教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供给的绝对数量严重不足,由此引发一系列宗教与社会问题。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开放的宗教场所基本信息系统,目前大陆有佛寺33652家,道观8269家,合计41921家;以中国14亿人口计,大约3.5万人有一个佛寺道观。从比较角度看,台湾2300万人口,宗教活动场所8万多家,约300人一家宗教场所。再以北京市为例,常驻人口2100多万,实际人口不少于3000万,佛寺26家、道观13家,合计39家,接近100万人口才有一个中国传统宗教的活动场所;返观历史,1947年,北京约200万人口,佛道教场所有1500多家。
宗教供给不足引发诸多宗教与社会问题。首先,合法宗教供给不足造成假冒伪劣宗教产品的盛行。近来媒体上不时炒作北京市朝阳区有30万“仁波切”,相应的数据是400万人口的朝阳区至今没有一家合法佛寺。其次,宗教供给不足造成灰色宗教盛行,而且成为极端教派的温床。不仅存在大量没有获得合法登记的宗教场所,如佛教的念佛堂、基督教的家庭聚会等等,而且产生大量的民间信仰组织和各种各样的修行团体,社会巫术迷信盛行。
再次,宗教供给不足加剧了合法宗教的垄断,助产了一批低水平的宗教供给者。最典型的案例是佛寺道观的门票制度,政府或寺观坐地收钱,不劳而获,自然就没有必要提供优质的宗教服务。最后,也是危害最大的,宗教供给不足与当代中国的道德危机有直接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宗教思维的视角,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然而,当道德建设缺少宗教资源的支持,甚至排斥宗教资源的时候,行善去恶就失去了基础,就会事倍功半。
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年份,从宗教工作的角度看,扩大有效供给应该是首当其冲的重点。在制度层面,需要降低宗教场所准入的门槛,细分宗教场所的登记类型,有步骤地将未登记宗教场所合法化,尽可能扩大合法宗教份额;在思想层面,需要肯定宗教对于全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努力实现宗教脱敏,使宗教文化能够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中真正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