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教认为贫穷的人也能走出他们的困境,最后进入美好的精神世界。扶危济困一直是佛教的精神内核!当代,中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扶危济困一直是佛教的精神内核!
菩萨在线佛讯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截至2015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首先必须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然后才能谈得上精神生活。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佛陀就对这种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明。
佛陀成道后,四处游化教导众生。一次佛陀和弟子们应供归来,途中遇一极度饥饿之人。弟子们请佛陀为此人说法,但佛陀并未替此人说法,反而给比丘们讲起法来:“比丘们啊,此人此时最需要的是一碗饭,而不是佛法。拿一碗饭来吧。”等此人吃饱饭后,佛陀才给他讲法,引导他如何获得财富和思想上的宁静。
一贫如洗的人也能从黑暗走向光明,最后获得解脱。佛教认为贫穷的人也能走出他们的困境,最后进入美好的精神世界。扶危济困一直是佛教的精神内核!
当代,中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佛教名山普陀山为例:2015年普陀山佛教协会社会公益慈善捐款总额共计2080万,分别向市慈善总会、市渔农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市红字会、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普济医院、市聋哑启智学校、普陀山敬老院、台湾万福寺等单位,涉及帮困、扶贫、五水共治、助学助残、少数民族村建设等项目捐款。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既无不成也。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汇集磅礴力量、汇集全民之智!当穷困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帮助,走向富足生活,人们才更会尊重信仰,走向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杨帆)
最新最快的佛教资讯 做中国最权威的佛教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