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原是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

其梵文原语凡有四:
(一)钵塞莫,意译数珠。
(二)阿叉摩罗,珠鬘之义。
(三)念诵鬘之义。
(四)意译为珠之贯线。
盖梵语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珠之习惯。在我国,使用念珠来称名记数,则始于隋唐之际。
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之起源:
一般多以《木槵子经》所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之开示为通说。《木槵子经》(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
念珠之颗数,诸经所载不一,略举较常见之用法:
(一)《木槵子经》作一百零八颗。
(二)《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举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颗等四种。
(三)《数珠功德经》亦举出四种,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
(四)《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以一千零八十颗为上品,一百零八颗为最胜,五十四颗为中品,二十七颗为下品。
(五)《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谓上品一百零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
使用颗数之不同,所代表之意义亦有分别:
(一)一百零八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
(二)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
(三)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五)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六)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
(七)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
(八)三十六颗与十八颗之意义,一般认为与一百零八颗相同,然为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为三十六,或六分为十八,而非别有深义。
有关念珠之材料,诸经所载,种类繁多:
(一)陀罗尼集经卷二列举金、银、赤铜、水晶、木槵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举出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三)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举香木、鍮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念珠常附加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颗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颗及两颗两种,母珠又称达磨珠。数取又称四天珠,乃附加于一百零八颗中间之四颗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于第七颗(自母珠开始算)与第二十一颗之后插入数取。记子又称弟子珠,一般有十颗、二十颗,或四十颗,系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遍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计数。
掐捻念珠而诵咒念佛,能产生诸种功德。
据《木槵子经》载,若念诵佛陀(佛)、达磨(法)、僧伽(僧)之名,满二十万遍,而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则命终之后,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乐行。
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获功德亦有异说。
《陀罗尼集经》谓各种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则谓,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鍮石、铜、铁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莲花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念珠,于诸功德中最为殊胜,得无量无边不可说之福德。此外,《守护经》、《数珠功德经》、《瑜伽念珠经》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为最殊胜。
|